乌鳢养殖技术

     

    乌鳢属鲈形目、鳢科,俗称乌鱼、才鱼、黑鱼等,属鳢科鱼类中个体大、生长快、经济价值高的淡水名贵经济鱼类。

乌鳢骨刺少,含肉率高,而且营养丰富。据测定,每100g乌鳢肉含蛋白质19.8g,脂肪1.49g,碳水化合物1.2g,并富含人体所需的钙、磷、铁、锌等营养元素。乌鳢作为药用具有去淤生新、滋补调养等功效。外科手术后,食用乌鳢具有生肌补血,促进伤口愈合的作用。因此,乌鳢历来深受东南亚各国和港、澳市场的欢迎,是我国外贸出口的重要水产品之一。

   我国人工饲养乌鳢刚刚开始,其前景看好,但还有许多问题急待解决。现将乌鳢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养殖技术分析如下:

一、乌鳢的生物特性

1、生活习性
乌鳢喜欢生活在江河、湖泊、水训、沟巷及低洼沼泽的静水草区。乌鳢对水质、水温和其它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性特别强,即使其它鱼类难以生存的环境,乌鳢也能生活。乌鳢的生存水温为0—41摄氏度,最适宜水温为26—28摄氏度。乌鳢耐低氧,在浑浊缺氧的水体中变能生存,其将头露出水面,借助鳃上器官,直接呼吸空气中的氧气。即使在少水甚至离水的情况下,只要保持鳃部和体表一定湿度,仍可存活较长时间,乌鳢善跳易逃,一条800——1000克的乌鳢可跃离地面1—2米,发生“过道”现象,因此养殖乌鳢要注意防逃工作。
2、食性与生长
乌鳢为典型的凶猛肉食性鱼类,主要以小鱼、虾、蛙和蝌蚪、水生昆虫及其它水生动物为食,值得注意的是,随着鱼体的长大,当食物不足或规格大小相差悬殊时,乌鳢有自相残杀的习性,因此,养殖乌鳢要注意放养规格一致,尤其是苗种培育阶段,应根据规格大小实行多级分养。
3、性成熟年龄和繁殖季节
乌鳢的性成熟年龄和繁殖季节随地域而有差异,长江流域的乌鳢,2冬龄,体长30厘米以上,性腺即可成熟,其产卵季节为5—7月,以6月份产卵最盛。黑龙江流域的乌鳢,2冬龄以上,体长大于35厘米性腺才能成熟,其产卵季节为6——8月,7月为产卵高峰期。

二、乌鳢成鱼养殖

乌鳢成鱼养殖是指在池塘等水体中将乌鳢苗种养成商品食用鱼的生产过程,其养殖方法多种多样,目前湖南、湖北、广东、广西和江浙等地区养殖乌鳢,多采用成鱼池套养和小水体集约化精养。
1、成鱼池套养
成鱼池套养就是在主养草鱼、鲢鱼、鳙鱼的池中套养少量乌鳢鱼种,以吞食与主养鱼争食、争氧和争水体的小型野杂鱼,充分利用水体,减少饲料损耗,增加主养鱼产量,提高池塘养殖经济效益,其技术要点为:
⑴池塘要求:乌鳢精养池以土池为好,不但造价低,而且适合其生活习性,便于调节水质,而且不损伤鱼体。水面100——300平方米即可,水深1.5米以上,池底有10——15厘米淤泥,鱼池四周环境安静,排灌方便。鱼种下池前,鱼池彻底排干,以生石灰清塘消毒,10天后灌水放鱼。鱼池周围设拦网高1米以上,池塘中央或一角移植水葫芦或水花生等水生植物,约占养殖水面的1/5——1/6,以调节水质和供鱼隐蔽、摄食。
⑵鱼种投放:一般2——3月份投放鱼种,鱼种规格为50—80克/尾,体质健壮,无病无伤,每平方米5——6尾,同池鱼种规格应大小均匀,鱼种下池时以每立方米0.2—0.5克孔雀石绿或1%—2%的盐水消毒。
⑶饲料投喂:乌鳢属肉食性鱼类,目前人工养殖乌鳢多数投喂小鱼、虾等鲜活饵料,也有投喂人工配合饵料。
鲜活饵料:主要包括小鱼、小虾、螺、蚌等,人工投喂鲜活饵料时,要注意新鲜、洁净,并用2%—3%的食盐水浸泡10——15分钟后投喂,投喂量为鱼体重的6%—8%,每天定时、定位投喂2——3次。如鱼、虾不足,也可投喂其它动物性下脚料,如畜、禽内脏,更要注意其新鲜、干净,投喂时切碎并消毒。鲜活饵料就地取材,来源方便,价格较便宜,一般适合湖区野杂鱼较多的地方或有动物畜禽加工厂的地方,但供应无保障,仅适合各家各户小面积养殖。
人工配合饲料:乌鳢人工配合饲料是根据乌鳢的营养需要,将不同的饲料源经科学配制而成,其营养丰富,贮运方便,供应有保障,适合大规模养殖。其驯食和投饲方法如上,饲料系数1.2—1.5。
⑷饲养管理:乌鳢集约化精养的特点是高密度,因而饲养管理要注意:A、经常加注新水,防止水质恶化。B、雷雨天,防止乌鳢起跳上岸或“过道”逃跑。C、每15—20天全池泼洒生石灰调节水质,饲料台每星期用每立方米10克生石灰消毒一次,一旦发现鱼病及时治疗。

三、乌鳢的疾病防治

乌鳢在江河、水库、湖泊等天然水域中很少发病,随着人工养殖乌鳢的发展,尤其是小水体高密度集约化养殖,由于其生活环境变化,水体小,密度大,投喂的饲料来源复杂且数量多,加上人为因素干扰等原因,近年来,乌鳢养殖频频出现鱼病,其危害程度有加剧趋势。因此,如何防治乌鳢疾病,是目前发展乌鳢养殖业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1、乌鳢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乌鳢疾病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原因:
(1)鱼种受伤。在捕捞、分养和运输过程中,因操作方法不当而使鱼体表面擦伤,这是其一;其二,同池放养的鱼种规格大小相差较大,当食物缺乏时,相互咬伤,甚至弱肉强食;其三,放养的鱼池结构不合理,如水泥池底质、池壁粗糙、鱼体活动磨擦受伤或受碰伤。鱼体表一旦受伤,就为感染疾病打开了方便之门。
(2)投铒不当。人工养殖乌鳢投喂饲料多为小鱼、小虾等低质鱼,夏季饵料来源广,价格低,往往大量投喂,以致吃不完的鱼虾腐烂沉积在池内,败坏水质,传染疾病。秋后饵料缺乏,价格贵,饵料投喂无保障,鱼经常处于饥饱无序状态导致营养不良,鱼体消瘦,抗病力下降,有时甚至投喂已腐烂的鱼虾,直接引起乌鳢发病。
(3)水温过高。乌鳢的生存水温为0—41摄氏度,最适水温为26—28摄氏度。在盛夏炎热季节,当水温高于32摄氏度,又无隐蔽物时,乌鳢食欲减退,当水温进一步上升,鱼感不适完全停食,鱼体消瘦,抗病力下降。
2、乌鳢疾病预防的主要技术措施
(1)乌鳢鱼种投放前,鱼池必须用生石灰120克/亩彻底清塘消毒和曝晒,以杀灭各种有害微生物和病原菌。
(2)鱼种下池,操作仔细,运输轻快,并用0.1—0.2%的孔雀石绿或2%—2%的食盐浸洗鱼种。
(3)同池放养的鱼种,规格必须基本一致,预防相互咬伤和吞食。
(4)投喂饲料要做到定时、定位、定质、定量。
(5)盛夏水温过高,要加深池水,勤换新水,水面移植水花生、水葫芦等水生植物,以调节水质和遮荫。
(6)加强饲养管理,水体经常用每立方米20—30克的生石灰消毒,并根据鱼的吃食和活动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药物预防,如用磺胺剂或抗生素等拌入饲料中,做成药饵投喂,能有效地减少乌鳢疾病发生。
3、乌鳢的常见病
(1)水霉病
病因:因鱼体受伤,体质虚弱感染水霉或绵霉所致。
症状:发病初期,鱼体表局部灰白色,严重时,体表像棉絮状,病烂处充血或溃烂,鱼体离群独游,体质消瘦,如不及时治疗,最后因衰竭而死亡。
流行特点:该病发生在乌鳢生长的各个阶段,一年四季均有流行,当鱼体受伤,水质不好时,更易发生。
防治方法:拉网操作规程运输时,尽量避免鱼体受伤,鱼种受伤必须用每立方米0.5—1克的孔雀石绿或3%—4%的食盐浸洗消毒。放养鱼种规格大小基本一致,并保证饵料充足。
(2)腐皮病
病因:鱼体因受伤感染水气单胞菌而发病。
症状:发病部位不定,病灶溃烂、红肿或脓肿,严重时出现断尾,口腔、头部溃烂,不久即死亡。
流行特点:每年4—5月份初开始发病,5—6月份,当水温达20—25摄氏度时,是腐皮病的发病高峰期,各种规格的乌鳢规章可发病。
防治方法:定期用每立方米1克漂白粉或每立方米0.3克强氯全池预防,发病初期用呋喃唑酮拌药饵投喂,每个疗程3—5天,每月2个疗程。
(3)腹水病
病因:池水恶化,聂氏枸椽酸杆菌大量滋生,鱼体感染发病。
症状:病鱼鳞片竖起,似“松果”,眼球外突,皮下积水,肌肉水肿,腹部膨大,肛门红肿。
流行特点:此病主要发生在7—8月份的高温季节,发病急,3—4天即可死亡。
防治方法:保持水质清新,投饵做到:四定(定时、定位、定质、定量)。发现此病,及时投喂药饵。100公斤鱼用新诺明或卡那霉素6克拌饵投喂,3天一个疗程,2—3个疗程即可治愈。
(4)烂鳃病
病因:乌鳢鱼鳃寄生虫华鳋或感染革兰氏阴性杆菌而发生烂鳃。
症状:鱼体发黑,独游水面不怕人,鳃部粘液增多,鳃片红肿(寄生虫)或灰白色。
流行特点:此病多流行于5—9月,各种规格的鱼都可发生,寄生虫性烂鳃病发病率和死亡率较低,细菌性烂鳃病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较高,发病快,危害性大。
防治方法:寄生虫性烂鳃病可用每方米0.3克的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每月一次,有较好疗效,细菌性烂鳃病用每立方米1克漂白粉或每立方米0.3克强氯精全池遍洒消毒杀菌,同时投喂药饵,每100公斤鱼用呋喃唑酮4克拌饵投喂,一个疗程3—4天。

 
武汉市  东湖开发区鲁磨路(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所前门左侧)
 24小时咨询热线:02751241598 62368027 13986091030 售后服务:02784529036 传真:02784819840 
 http://www.syjszl.com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