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蚌育珠
珍珠既可天然形成,也可利用河蚌进行淡水养殖。它的主要成份是碳酸钙,由河蚌外套膜的作用而形成。外套膜分左右两片,是隔开蚌的内脏和蚌壳的一种保护器官,主要由内、外表皮和结蹄组织组成,其外表皮细胞能够分泌珍珠质。用人工将一个河蚌(叫制片河蚌)的外套表皮取下来,插送到另外一个河蚌(叫育珠蚌)的外套膜结蹄组织中,作为“刺激源”,经过一定时间的养殖,即可形成珍珠。
一、采集河蚌
凡是生长在淡水里的蚌类都具有形成珍珠的性质。目前国内用来育珠的河蛙有十多种,但其中以褶纹冠蚌和三角帆蚌为最好。在水位较低的河塘内,可以用手摸取。如水位高,可用网捕捞。刚采集到的河蚌,一般体质较弱,不要立即用来育珠,可把它放在水质肥沃,清爽,氧气充足,无污水危害的水域里吊养育肥一个时期才插片育珠。
二、制片和插片
制片和插片的好坏,是育珠成败的关键,也是整个育珠过程中较难掌握的一环。具体方法是:用作制片的河蚌,要求蚌体完整无缺,健壮无病、体长9~12厘米的4~6龄蚌;育珠蚌要求选择蚌体完整无损,健壮无病,外套膜内、外表皮呈白色的5~8龄蚌。制片和插片的时间一年四季都可以进行,但以水温在15~25℃的春秋雨季为好。
制片时,育珠蚌外壳要刷洗干净。开壳刀、镊子、通针,切片刀、送片针等工具要用千分之一浓度的氯化钴溶液消毒过。然后,先用开壳刀将用作制片河蚌的壳打开,使左右外套膜保持完整无损,然后用镊子向外轻轻剥下外表皮,洗去污物,切下结缔组织的色素细胞,修剪整齐,切成5~6毫米的长方块,制成无伤、无缺、无污物的小片,再滴上配好的氯化钴溶液。然后,取出泡在水中的育珠蚌,趁两壳尚未闭合时,立即插入适宜的开口器,用插口塞固定好,再用钩针在育珠蚌外套腔适当部位的外套膜上刺一小洞,同时用送片针准确地把小片卷曲成袋状插送到内外表皮之间的结蹄组织内,并用钩针轻轻把小片固定在伤道顶端,再稍整圆。插好一侧后再插另一侧,作为育珠的“刺激源”。一般每个育珠蚌内可插3排15~30片,有的插到45片,以排间距1厘米左右,片间距1~1.5厘米左右为适宜,插口可摆成“品”字形。
三、养殖
育珠蚌插片后,要及时送入养殖水域中。河、塘、沟、渠、水库均可养殖。但要求常年要有水源保证,水质肥沃,饵料丰富,阳光充足,有缓流,水深1~1.5米以上,pH值在7~7.5之间,并要严防有毒农药、工业污水流入养殖区内。可采取底养,即把蚌苗均匀地撒在底质较硬的池底或河底,使其自然生长。许多人采取吊养法,就是在河蚌的背部壳上打一个小洞,用尼龙绳穿成串,间隔15~24厘米,然后在养殖水域内打桩,间隔一米,再在木桩上拉拴上较粗一点的尼龙绳,把育珠蚌悬吊在上面,每亩水面如单养,可吊蚌5000只。也可鱼蚌混养,则每亩水面可吊蚌600~1000只左右,另放食草性鱼种400尾。还有采用笼养方式的,则按排距1米,笼距半米,1米见方的笼内一般放养18~24只。其管理方法则比较简单:第一要保持水清洁;第二要常用石灰清塘;第三要经常检查,刷去蚌体上的青苔等附着物,确保育珠蚌健康生长。
四、采收珍珠
育珠蚌经过两年左右时间的养殖培育,珍珠生长良好,达到珠光美丽时即可采收。采收时间,以每年的秋未到冬季为好。收蚌时,将蚌剖开,用镊子或手把珍珠挤出来,放在饱和盐水中5~10分钟,洗去粘液和污物,接着用清水洗净后,再放入饱和的肥皂水内浸洗半小时;最后再用清水洗净,用绸布擦干打光,就成了商品珍珠。
采用鱼珠混养,甚至还放养鸭群,形成鱼、珠、鸭的立体养殖,经济效益更高。
|